2005年4月2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阿拉宁波人的平安“秘诀”
本报首席记者 朱兰英

  在宁波的林家社区,以前人们说它有“三多”:破烂王多,小偷小摸多,丑恶现象多。现在,该社区有了新的“三多”:互帮互助多,乐于奉献多,喜事乐事多。这一前一后的巨变,在于宁波人将“平安社区”作为平安宁波建设的大事。目前,宁波已建成了“平安社区”242个,达标率为86.1%。昨天,记者在宁波的几大社区采访,采撷到关于社区和谐的点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关于宁波本地人,也关于那些为宁波奉献着的“外地人”。
  防控力量被拧成了一股绳
  3月12日晚上19点多,一名犯罪嫌疑人悄悄地撬开宁波江东区黄鹂社区19幢某单元的大门,然后发了个暗号给在楼下等候的2名同伙。这一幕被4名社区巡逻队员发现,他们立即用对讲机叫来其他社区的巡逻队员,一场搏斗后将3名歹徒制服。
  违法人员要在江东区的社区“办事”是很不容易的。去年,江东区将民警、企事业单位、小区保安、物业保安、群众志愿者集中起来,整合成一支7478人组成的治安防控队伍。该队伍分归7个派出所的防控中心管理,可互相支援,而核心指挥部则设在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这一举措改变了过去群防群治力量虽然众多,但是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各自为战的现象,从而形成统一指挥、反应快速、整体联动的区域治安防控新机制。以后,这个社区有事,通过对讲机就能让另一个社区的巡逻力量过来增援。
  丰富的文化活动是另一种和谐力量
  “采访要快一点,我赶着上课去。”宁波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的大妈一见到记者,就着急地催促起来。她所谓的课,是一堂关于党员权利与义务保障的课,课堂就设在社区。记者过去瞧了瞧,100多名社区退休党员静悄悄地坐在课堂里,听区纪委的一名干部讲课,认真地做着笔记。
  在后大街社区,社区文化的丰富性远不止如此。每年社区要举办各种文体活动50场次以上,直接参与的居民达10000万多人次。这些活动有些在全国性的比赛中拿到大奖,有些则可以让居民们乐上一乐。比如一到冬天,社区就有一个拔河比赛,届时社区居民几乎举家出动。而社区办公大楼里,有着15个不同项目的活动室。在其中一个家庭藏宝室,15位居民将自家宝贝拿出来供大伙参观,他们不但每天轮流管理藏宝室,还免费给年轻人讲解每一件宝贝的历史渊源。
  社区居民吴嘉芬说,丰富的社区活动,使得他们根本没有兴趣和精力去赌博、打架。社区的各种活动不但吸引了本地居民,也让一些流动人员业余有了去处。邻居们纷纷走出家门,彼处认识,互相关照,在社区形成了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和谐气氛。楼道里头的居民都愿意彼此公开联系方式,以便有个照应。5年来,后大街社区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社区的民事纠纷调处率达到100%,整个社区成为“无暴力、无吸毒、无重大刑事案件、无辍学、无法轮功联系者”的五无社区。
  自己管自己也能管得很好
  与后大街社区比,江东明楼街道的林家社区显得破旧了许多,社区里基本都是矮小的平房。可安徽打工人员杨发清认为,林家社区就像自己的另一个家。
  有人说,外地人一多,治安就乱。这一论调在林家社区被彻底颠覆。林家社区有暂住人口5140人,是常住人口的2倍多,而且这些打工者大多没有固定的职业,以收破烂、拣破烂为生。可是,林家社区就是不乱,还年年被区里评为综治先进单位。
  林家的“秘诀”就是有流动人员自己管理自己。这里有流动人员临时党支部、团支部、民工连和“流动人员党支部热线电话”,一些打工者甚至成了社区党支部成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杨发清就是林家社区流动人员临时党支部的书记,1973年入党的他靠收废家电为生,收入并不稳定,可他乐此不疲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成为民工之间、民工与房东之间的润滑剂,也在民工中树立了威信。去年夏天,安徽和江苏的两名打工者为了洗澡问题起了纠纷,双方都叫了一帮老乡前来助阵,杨发清几句严肃的批评就将事态平息了。
  并不富裕的林家社区流传了许多打工者创造出的感人故事:河南务工人员戴全明3年来将8000元血汗钱捐给慈善事业;一到夜晚,几十名民兵连成员在社区大街小巷巡逻;每年春年,务工人员组成“燃放烟花爆竹劝导队”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